|
| 15601602815

The latest client training

最新资讯 最精干货
The latest client training
首页 > 资讯 > 干货分享
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/ News center 干货分享 干货分享 / Boutique share

聊聊新商业的“时机”

逗维空间 2023-12-15

以下文章来源于感性城市SCity ,作者佐夫 Zoff



撰文/ Zoff


“这个Timing合不合适?”


如果你也做商业,且有机会和港资做商业的朋友聊工作时,你会发现有个词汇出现的频率非常高,那就是“Timing”,用中文讲就是“时机”


在他们眼里,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和Timing相关。


比如做招商,到底什么时候应该和意向的品牌沟通项目,不同的品牌,一定有着不同的Timing;同样,什么时间适合去推进新工作,对上沟通,获取资源,这需要找到合适的时机;说点更直白的,就连商业人跳槽换工作,也同样要看行业、看市场、看大环境的时机。


的确如此。Timing看不见摸不着,但却是商业里最为关键的要素,甚至很多时候决定着生死存亡,无论是对项目、对平台、对个人和团队来说,时机都太重要了。


对曾经的商业地产增量时代来说,最大的“时势”就是中国高速的城市化进程,是补齐各个城市区域本应该有的线下商业需求。的确,一二线城市核心都需要“重奢场”,每个城市大区域也需要各自的家庭亲子购物中心,四五六七线城市也需要自己的商业综合体...按照这个逻辑,传统意义上的Mall,在过去只需要一马平川,以规模和速度为核心去拓展即可。


但对当下的“新商业”,包括各种创新商业、城市更新项目来说,时机则更加的重要。


因为它的确定性的确不如传统商业,更没有传统Mall的需求那么可明确可预见,它有很多的维度难以被量化。不管是招商、产品还是推广,这些新商业其实更需要思考“时机”的问题,让自己获得时机,以至于驾驭和创造时机,从而得到更多的确定性。


当然,这里所讨论的时机,不仅是项目自身,也关乎城市、品牌,项目和人;而从不同角度对时机的分析,你也能找到这些新商业做成或者做不成的理由,对商业有更深刻的理解。



①新商业的城市时机


先聊聊能聊的最大话题。


是因为更宏大的话题没法聊,宏观经济、国际形式、国家政策...这些更像是背景板,对于体量不大的新商业来说遥远了些,但我们所在的城市,确实是和商业息息相关的,城市状态决定了线下商业的机会与命运。


每个城市,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商业“刚需”。上个十年的全中国城市刚需是我们所熟悉的“标准商业”,而新商业在如今,也是一种刚需,只不过它是潜移默化发生的。


尤其是对于现在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来说。城市规模扩大、传统线下商业内卷,新世代人口的流入,年轻新家庭的形成,带来差异化的线下商业需求...这个时候,对于新商业的需要就开始显现。


特别是当一个城市的本地小红书内容开始增长时,能看到各种新店开业打卡,各种关于新品牌的互动评论,关于新产品新模式新活动的营销信息、传播信息开始爆炸时,这就预示着一个信息,这座城市的消费开始细分,开始是从年龄,不同年龄段有了自己的商业需求;逐渐是主题,复古、户外、街头等等,最后是事件,新的商业市集展会活动开始集中发生等等...


是的,当一座城市产生这些萌芽时,新商业的机会就开始显现,至少有些事情是可以确定的:第一个在这座城市(区域)做的非标商业,只要没有根本缺陷,体量不大(两三万方以下),大概率能活下去,而且生存的环境还算不错


对于这些敢吃螃蟹的先行者来说,毕竟在做新东西,招商压力不会那么卷,那些经过几年沉淀的本地主理人品牌,进不去购物中心的独立品牌,都有机会成为你的合作伙伴;推广上也会有自然而然的优势,毕竟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新场景,新商业,本身就是流量的发生地,也是一座城市的新商业代表案例,被行业内外传播。


这样的案例在新一线城市已经出现过不止一回,坦白说有些项目本身状态很一般,但就是因为是“城市首个”,于是就创造出了远超于项目自身水平的影响力,新品牌的吸附能力,成就项目的同时,也成就了团队。


不过,虽然“第一个”很重要,有先发优势,但并不意味着第二个、第三个就没有机会。


第一个项目往往因为试水常常会暴露问题,体量太大or太小,定位方向有偏差导致运营不接地气,做主题没有做透反而来了一堆传统品牌...这些问题都有可能会在后面崛起的项目中被留意,被解决。


但再后来的新商业项目,就需要去再次的细分,成为新的开拓者:可以再主题、场景上进一步探索,深挖有机可持续、目的性的微度假、更极致的年轻潮流集群等等...或者就是更粗暴的,体量更大、租金更低,业态类型更全面。


在这一点上,体现最明显的城市是成都。因为成都的城市规模、中心城市地位,高端产业短板,因为近几年年轻人群的涌入,以及城市的生活娱乐气氛...这里的商业表现出超出城市实际能级的丰富度和创新程度,早就进入了一个更需要非标创新和细分的市场环境里。


从这个角度来说,成都算是其他新一线城市“未来线下商业的预演”,有许多的实践经验可以被参考。


是的,城市时机,是新商业项目最重要的“势”。在一个城市里,成为新商业的开创者,远比成为传统商业的模仿者要有意义,尽管开头很艰难,缺团队缺资源缺思路,但路会越走越轻松,特别是当项目初步呈现,声浪传开时,优势会再度回到自己手里,让项目越来越好。



②新商业的品牌时机


相信实战过的人都有体会:做一个创新商业项目,至少有一大半的问题出在有没有足够的新品牌上。好看的碟子准备好的,没有食材和硬菜,这没法成为一顿饭。


而这些新商业内容如何来?这些有意思的主理人、独立品牌、商业内容如何能填满这个项目?这背后也有时机问题,而且也需要分出内外两个维度。


话题不得不又回到成都。坦白讲,成都的创新商业一次次的呈现,和这座城市本土生长的品牌,是密不可分的。


因为产业生态的短板,缺乏高收入的高端岗位,年轻人创业心态强烈;又因为是消费型旅游城市,开店往往成了首选,各种咖啡馆烘焙店酒吧烧烤火锅串串Brunch就应运而生,虽然当下市场可谓九死一生,但依然能沉淀出不少的本地品牌。而他们经过生长,逐步完成在运营、产品和品牌上的系统化甚至标准化,有新的拓店需求,同时,也能成为这些新商业的主力内容。


而作为旅游城市和消费城市的成都,同样也成为外来品牌拓展的首批城市之一,尤其是那些新消费品牌,以及国潮品牌,成都消费的包容性,是新品牌新产品的试验田,也有足够多的年轻消费者去来支撑这些“新物种”,自然而然也为这些新商业创造了可合作的契机。



再次举成都的例子,就是想来说明什么是“品牌时机”,成都经历的这些品牌开店浪潮,也会在其他城市上演。


是的,你会发现,每个城市都有一个阶段,不光是本土的品牌达到一个新状态,需要从街头走入“非标商业”;外来的品牌也急需这些新商业的存在,好讲故事,好做内容,在一座城市先用线下门店创造出声浪,然后再逐步走入购物中心,这个时候,新商业项目对这些新品牌来说,就是一种刚需。


而做新商业,是需要找到并把握这种时机,需要理解这些品牌们的核心诉求。


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租金和装补问题,而是定位策略、目标人群、运营保障和空间场景等等方面都要考虑到,越是懂这些新品牌的商业,卡住节奏,就能招的越顺利。


尽管当下并不是一个好的经济环境,但就个人观察来说,一个契合新品牌逻辑的好铺子好位置,依然是稀缺资源。


举些更具体的现象。


看近两年出现的年轻潮流定位的项目,你会发现一方面是这些项目自身很努力,做内容做场景,但密不可分的一点是,这两年刚好也是国潮品牌突飞猛进的时间段,他们也需要气场一致的项目去拓店做活动;所以,越是理解他们的客群,越懂他们的场,就越能得到比较好的反馈。


如今,潮流主题是现在进行时。那么在未来,新的品牌时机是什么?是女性主义、可持续时尚还是什么?这也需要“场”自己去思考,去探索。



③新商业的项目时机


城市、品牌、客群的时机都是客观存在的,需要关注,但的确没法改变,只能去尽可能的迎合或者引导。


但项目的时机,却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,是可以改变的要素,可以起势和造势。


是的,一个新的商业案例本身就是“时机”。


定位足够新,足够有引领性,不光是能契合所在区域的需求,同时,也能符合新客群的审美,引领新品牌让他们想在这里做出更好的店...做到这些的商业项目,可以说是凭一己之力,创造出新的商业时机出来,让其他的品牌、项目甚至是消费者,来跟随这样的Timing。


在一线新一线城市,并不缺乏这样的案例,大家都知道是哪几个。但你会发现他们有些共性,比如基本不是出自“大平台”之手,比如在国内都找不到什么直接对标案例,这些项目,也几乎都经历了完整的“品牌爱答不理到品牌高攀不起”的过程。


仔细看下去,能创造“时机”的新商业项目,都有这样的特点。


这样的商业是创新和引领而生、而非依靠对标和模仿。靠模仿一个成功项目绝对不会拿到相似的结果,因为模仿的对象是根据它自己的“此时此地”创造出的定位,再去模仿,不过是刻舟求剑,品牌和客群也很难对你有什么新的感觉,甚至还会觉得山寨有点丢人。


但创新不一样。不管是基于什么样的逻辑,基于在地文化、消费趋势或是场地特征,创新出来的商业,总是有迹可循,而且一定是“新”的:独一无二的,自带“非标”属性,甚至不用推广,它也能自己传播出去,吸引所有人的好奇心和关注。


那么如何去“创造”?这一方面来自于投资人、合伙人、操盘手、主理人和设计师的魄力和笃定,但还有更重要的一方面,就是对于消费趋势的判断。


是的,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,远比知道现在什么火要重要的多;同样,虽然未来谁都无法预测,但趋势却可以描定方向。


趋势来自于市场前沿的变化,没有捷径,只能去想办法直接感受,或是多看看“感性城市”。不得不说,消费市场是有时差,对市场最先有感觉的是各种品牌活动,快闪、展览等等,一步步传导到招商企划端口、再到产品设计端口、这是个反射弧不短的过程,作为商业人,只能尽可能减少这些时差带来的信息差,随时打开自己。


这也要求定位一定要有前瞻性,符合趋势。


最理想的定位时间点,就是项目开业前的1.5-2年,再早启动,除了推动项目以外,几乎没什么实际市场意义。再这个时间段里,差不多新的消费浪潮有了一点表达,设计风格、潮流趋势,也会有一定展现,超前一点点做策划定位,再开业之时整好能卡住时机,成为引领市场的存在。


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现象级新商业案例总是来自于“小团队”,就是因为小团队的灵活和敏锐,敢于突破,做决策也快;并且因为体量小,更好去调整方向,从而更能抓住市场的浪潮,最终,让自己的项目成为浪潮的制造者,让别人来跟随自己创造的商业时机。



④新商业人的时机


做商业总是离不开人团队,新商业更是如此,但人这个话题,总是显得扎心且现实。


需要承认的一点是,作为商业人,职业生涯的真正的黄金时间,不过那么十几年,把握好了路越走越宽,但如果没有走到有价值的方向,那也只能早早为改行做准备。


在这里尊重每个人的选择,但也想给新商业人一些建议。


每个商业人的职场有自己的Timing,越年轻越敏锐,越容易能学到东西,改变思维方式;所以,如果在职业生涯前期,能够完整历经一个创新商业,不管是城市更新或是主题式的,对标新客群新品牌的商业案例,这都是职业中宝贵的经历和收获。


在这里,不只是出于职业经理人拿项目经历给自己做背书的考虑;也不只是说在这些项目里,能获取更多的新品牌资源,认识各种主理人和内容方等等...这些都还只是表面意义上的,而且也没有想象中的价值那么大。


这件事真正的价值在于,做这种类型的项目,有机会让你拥有一种新的线下商业思维方式。


那就是不依赖商管平台资源,不依靠传统商业套路,在各方面条件不太好,甚至有缺陷的商业项目里,如何通过创造力、通过好的定位策略与具体实践,来去撬动一个商业体弯道超车,切实的体会一下“爱答不理到高攀不起”的转变,通过这种“平地起高楼”式的项目,能更容易感受到商业的本质。


这也是当前存量时代,解决行业难题最需要的技能。


也就是如何把各种位置不错,做不动的老百货、老旧商业楼等天量低效资产,重新定位盘活;通过改造运营提升,让过去的“建筑垃圾”激发出新的价值。


而能做到这件事的人,也一定会得到奖赏。


这也是商业地产转型过程中,留给新商业人转型和超车的机会,正如十几年前做万达,七八年前做太古里,赶上一波,就能受益一生的行业红利。


只说这一次,以上。



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,文中图片、数据均为转载自该文。

逗维空间  |  DOWELL


共享办公型创业平台

灵活的办公工位方案

多样的社区交互活动

共享式拎包即入服务


电话  |    15601602815 

网址  |    http://www.we-do-well.com

返回顶部
二维码
沪ICP备17051012号-1 逗维空间
Copyright © 2016